当前位置: 首页 > 阅读推广 > 阅读分享 > 正文

唐海霞 读《边城》有感

[编辑:唐海霞 | 发布日期:2021-09-03 ]

以一曲悠扬的田园牧歌,沉痛反思现代社会的文明之殇

——沈从文《边城》读后有感

中篇小说《边城》是文学巨匠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典籍中的经典之作。初读,就像是微风轻拂水面泛起的朵朵涟漪,毫无波澜却又撩拨心弦。再读,便会深深的爱上了它。倘若究其令人欢喜的原因?许是被这绮丽秀美的湘西景色所“乱花渐欲迷人眼”?许是沉醉在翠翠与祖父田园般,静谧、悠远的牧歌生活而久久不愿归来?许是迷情在翠翠与二佬傩送之间的情窦初开中无法自拔?又亦或是感动于天保、傩送兄弟情深、翠翠与祖父间的依依深情……他们竞相交织、盘旋着,在读者心中情根深种。

一、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

《边城》首先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风景美、人情美与风俗美三美合一,构筑起大美湘西。

这里有醉美的画面,乡城画卷缓缓展开,绮丽景色娓娓道来-“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依山傍溪,河水清澈见底,静静的溪水上浮着一蓬茅草渡船,一支竹竿支撑着其漫游于江中,耳边再回响着悦耳的苗族歌谣,渡溪的乡民们一定好不惬意。读到这里,不免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平静的不忍被打扰,“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这里的黄昏也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夜幕来临,则更显出一份清幽来,“天快夜了,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皆放散着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且有甲虫类气味。”总之,无论哪里,你总会体会到湘西风景这边独好。

这里还有淳朴的民风,老船夫祖父、翠翠、天保、傩送,还有士兵、水手、过往的商旅,尽管物质条件各不相同,但纯朴、纯真、善良的品性却是相同的。是从未受到都市物质文明的污染,恬静、美好的心旷神怡。书中也有对这淳朴民风的描绘,如渡船的老船夫祖父一直恪尽职守,从不拿过客给的红包钱,只“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只求心安理得,别无他求;而翠翠的形象则更是乡城人民的形象代表,她纯真、可爱、美丽、善良----“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还有天保与傩送浓浓的兄弟之情,马保山在老船员死后对翠翠如亲孙女的照顾等都恰到好处的为人情美作了完美的诠释。

除此之外,古老的风俗习惯也是乡城的一大文明特色。茶峒是个风俗兴盛的地方,这里的节日味道尤其浓烈。如边城的端午节时画“王”字、包粽子、喝米酒、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官员、士兵和百姓一同参加或观赏赛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唱曲,划拳行酒等。新年也是军民、官民同乐,舞龙、耍狮子、放烟花,真是其乐融融。这样的习俗带有官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人和睦安乐的风貌。另外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而且这些习俗有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还有这里的求亲有两个路:一条是车路,就是我们现在的上门提亲,另一条在这里则更为流行----马路,就是成年男子到一个山头上,为自己爱慕的女子唱歌,如女子也以歌声回应则情定,不然就只能放弃。像月下对歌、隔溪对歌、隔山对歌等皆属此类,无不洋溢着边城祥和安定的氛围。

二、重塑民族品德的理想

《边城》所描绘的茶峒是一个边远的小城市,仿佛像一个古朴、自然,处处折射人性之美的农业社会。然而,穿越岁月的长河,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来到现在的都市社会,纵使灯火阑珊,纸醉金迷,繁华昌盛,生活富足,然而透过这些浮华的背后,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个现代文明,同时也是一个物欲泛滥、争名夺利的商业化社会。这里,秀丽的风景不再,取而代之的只有漫无边际的雾霾与灰尘;这里,淳朴的乡民不再,取而代之的只有尔虞我诈的心机与欺骗;这里,浓浓的亲情不再,却而代之的是因物欲而起的争执与手足相残;这里,纯真的爱情不再,却而代之的是以金钱和权利为筹码的情感交易……面对着这样的改变,我们扪心自问,繁华,你还想要么?

沈从文正是眼光独到的看到了这些,并以《边城》来寄托他重塑民族品德的愿望。他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酋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这便是《边城》最初的创作动机。作者笔下的边城是爱的天下,这里处处充满着多样的爱的表达-----以歌求婚、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情、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马保山对翠翠的关爱之情……这样的“爱”不仅仅是单方的输出和容纳,更是彼此的一种圆融,是人类更深远意义的“爱”。正是这样的“爱”,传达出作者理想中的“人生的形式”。这些便是湘西人最原始的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他们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是沈从文对于现代文明所期许的美好愿望。沈从文认为: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的现实世界是不够的,他(她)还必须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即理想的世界。《边城》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感伤的恋乡梦,是他理想的世界,诗意的世界。边城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沈从文所认为的这种“人生的形式”的表达,是尊崇着事物的发展规律、自然的而非刻意为之的,因此,他在《边城》中并没有对人物的命运、人生、婚姻进行过多的美化,而是独具匠心的安排了一个悲剧的结局。边城,一个风景那么美的乡间之城,里面生活着那么美的人,他们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可等待他们的都是非正常的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不好的结局,在这样的一个充满善和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人生,才是一种更为现实的更为自然的“人生形式”,若都是大团圆结局就过于粉饰了。像陶渊明《桃花源记》就显得太过不真实了。人生就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有谁能预料到兄弟俩居然会同时喜欢翠翠、天保的丧命?

沈从文极力讴歌推崇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也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与其说是一种美妙的描绘,是理想王国的乌托邦,更不如说是对世人的一种警醒要来的深刻些。这其中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崇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小说的主题意义即在于此。

综上,我认为沈从文的《边城》的确是一部值得我们去阅读的佳作。它为我们生动了描绘了一幅湘西边城的美景画卷,并用风景美、人情美、风俗美三美一体的理想格局将我们带入到一个返璞归真的农业社会,去感受那里的一切美好,暂时忘却了现代文明所具有的一切丑陋的面容----物欲横流、卑躬屈膝、尔虞我诈、人情世故环境污染等,用秀美的风景、古朴的人情、纯真的感情对现代文明的哀伤很巧妙的作了一个诗意的消解。但这并不代表沈从文对这些丑陋东西的漠视,反而是一种更有力量的反抗与警醒:透过边城来寄托他对中华传统美德(善良、淳朴、天真、友爱)和人情品格的渴慕,传达出他重塑民族品德的理想和决心,这便使这本小说从一篇单纯的抒情散文或是爱情故事,上升到了一个民族理想的高度,意义深刻,令人读罢回味无穷!我想,这便是沈从文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学魅力吧!

作者信息: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智能工程学院 唐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