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宣传诗文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感性意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红色精神,弘扬爱国文化,传承红色记忆。图书馆于2021年6月3日下午3点在图书馆1A会议室举办了第六期读书交流会—毛泽东诗歌线下交流会,交流会由土木建筑学院苏宇昊同学主持,图书馆流通部马伟杰主任、信息咨询部于海莉老师出席,众多读书爱好者齐聚一堂,交流彼此的心得与体会。
本次读书交流会分为读书交流和读书讨论两个环节,在读书交流环节中,马伟杰主任首先给在场的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对毛泽东诗词的阅读感悟,马主任分享完后,同学们各抒己见,对自己喜欢诗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过程中,大家或沉思,或记录,或提问,或解答,或表态,现场掌声不断,亮点频出,是一场思想碰撞的盛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我们阅读交流毛主席的诗词,体会毛主席的所思所想,感悟毛主席的救国决心,更让我们明白了中国革命的不易,祖国强大的不易。我们要坚定自己的爱国信念,跟随党的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学生代表读书分享:
邝永辉/智能工程学院
《怀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刚刚马老师讲到,习近平总书记用“雄关漫道真如铁”来形容中华民族的昨天,用“人间正道是沧桑”来形容中华民族的今天。这首诗是毛主席在遵义会议后写的,我们知道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 。毛泽东当时正是意气风发,发出了振奋人心的感慨,这两句诗道出了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冷静思索,表明党和红军历经艰难曲折,跨过生死攸关的转折之后,由此踏上了新的征程。这首诗的背景是在长征途中,在这首诗中,我们能感受到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革命军的不屈不挠,顽强抵抗,勇敢冲锋,不怕困难,一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陈文昌/土木建筑学院
《七绝·改诗赠父亲》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死后何必将尸骨埋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走向世界的明志,是对旧中国,对20世纪的宣战。胸怀天下,报国为民的热血充溢其间,不禁让人为之动容。
究竟是伟大领袖的情怀,壮怀激烈,举世无双。
“细微之处见风范,毫厘之优定乾坤。”
生活中的毛泽东真的是实是一位“普通人”,不拘小节,常常走入人堆里,与最朴实的农民促膝长谈,或许也注定了他的勤政爱民,为国为民,为人民服务的宏伟志愿。
山河虽无恙,我辈仍需努力。
为国为民为己。
(撰稿:黄玄钰/审核:于海莉)